黄曲霉毒素(Aflatoxin, AF) 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,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,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,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,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。至今已分离出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,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(AFB1)最为多见,危害性也最强,目前各个国家对各种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以及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都有严格限制。
黄曲霉毒素其毒性分级通常以污染食品中的含量(μg/kg)为标准,具体如下:
低毒:30~50 μg/kg
中毒:50~100 μg/kg
高毒:100~1000 μg/kg
极毒:>1000 μg/kg
黄曲霉毒素B₁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,氰化钾的10倍,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列为1类致癌物,主要诱发肝癌,同时对肾脏、免疫系统等也有严重损害。
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且难以去除,但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其污染危害:
选购优质原料:选购食品尤其是天然食品原料时,优先选择不含或少含黄曲霉毒素的优质原料。
保持外壳完整:农村朋友在农作物收获、贮运过程中,要保证谷粒、花生等易染黄曲霉毒素作物的外壳完整,防止霉菌侵染。
正确储存食物:五谷杂粮收获后及时晾晒、风干或密封加吸湿剂储存,贮藏在低温干燥处。玉米剥去包拧成串挂阴凉干燥通风处;花生晒干带壳保存,去壳花生晒干后用密封袋密封保存。
选择小包装食品:购买坚果、花生、粮食等尽量选小包装,避免储存太久。使用前打开包装嗅味,变味立刻扔掉。
不食生霉破损食物:明显生霉、破损的粮食、花生籽粒,不要食用,切勿因舍不得丢弃而冒险。
加工前充分处理:家庭食用加工前充分搓揉、淘洗粮食,采用恰当烹调方法,如用高压锅煮饭可去除大米毒素。
保持卫生及时检查:保持卫生,及时检查家中储存食物是否霉变,有霉变立即处理,不吃霉变食物,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。
黄曲霉毒素检测仪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,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黄曲霉毒素的结合反应,定量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含量。
操作步骤
样品准备:
取300-500g代表性样品,粉碎至粒度满足要求(如90%颗粒物通过20目筛)。
称取5g粉碎样品,加入25mL 50%乙醇提取液,振荡提取3分钟。
离心后取上清液,按比例稀释(如100μL上清液+500μL稀释液)。
检测过程:
将检测卡置于37℃恒温孵育器中,加入100μL稀释液,反应8分钟。
将检测卡插入检测仪,选择标准曲线,读取检测结果。
结果分析:
检测结果直接显示在液晶屏上,可打印保存。
对比国家标准(如大米、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≤10μg/kg),判断是否超标。
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,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通过储存环境控制、食品选择与处理、厨房卫生管理等措施,可有效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。同时,掌握本地黄曲霉毒素检测仪的使用常识,定期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含量,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。只有从源头上杜绝黄曲霉毒素的污染,才能切实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。